小额信贷扶贫的践行者——杜晓山

新华丝路网 2020-02-27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三位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减轻全球贫困研究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在中国,也有一位研究员始终致力于贫困群众的金融救助,28年来身体力行地投身小额信贷扶贫路,他就是杜晓山。


图为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杜晓山
 

1982年从中国人民大学商业经济专业毕业后,杜晓山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开展农村扶贫等领域研究工作。“弱势的农业、弱势的农村、弱势的农民怎么能够得到改善?我们就研究能不能找到一条路,三农的问题得到缓解,以至于根本的解决。”杜晓山一直在寻找符合中国国情能够改变三农弱势现状的路径。

1993年,借着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改革春风,杜晓山和同事们成立了社科院扶贫小额信贷试验研究课题组,用实践试验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在中国的可行性。同时,课题组争取到了孟加拉乡村银行信托基金5万美元的低息贷款。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扶贫小额信贷试验研究课题组成员合影
 


图为杜晓山(右二)与孟加拉乡村银行创办人尤努斯、信托基金总经理拉提菲合影
 

课题组最终选定离北京最近的国家级贫困县之一河北易县作为扶贫小额信贷试验基地。自此,第一个扶贫经济合作社应运而生,并开启了中国与国际规范接轨的公益性制度主义小额信贷扶贫的探索。

杜晓山带领课题组先后在中西部6个贫困县进行了约20年的实践试验,初步验证了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在中国是可行的,进而证明了“穷人没有信用”和“扶贫小额信贷不可能自负盈亏”的逻辑是错误的。

杜晓山的金融试验不仅开拓了中国农村扶贫的思路,也影响和带动了更多金融机构参与到小额信贷事业中。

杜晓山介绍,课题组在2015年将扶贫社小额信贷交给中国扶贫基金会所属的中和农信执行,目前已经普及到13个省350个县,贷款总额达数百亿,余额达95亿,不良贷款率不到1%,完全实现自负盈亏。

1997年,国务院扶贫办借鉴易县等国内外的经验,由政府部门和农行负责运作贴息担保小额贷款扶贫到户工作。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组织纷纷开展小额信贷项目,借鉴课题组的经验开展扶贫活动。

为了促进小额信贷行业可持续、保本微利的长期发展,服务更多的贫困群体,杜晓山在2005年推动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小额信贷行业自律协会类组织中国小额信贷联盟。杜晓山担任联盟理事长,带领联盟推动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并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促进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


图为中国小额信贷联盟工作人员合影
 

2015年,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联盟也受邀参与制定《规划》时的意见征求和制定后的宣传推广。杜晓山表示,联盟是国内最早把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普惠金融资料翻译成中文在国内宣传推广,并递交给有关政策部门的组织。

从小额信贷到普惠金融,杜晓山始终聚焦中国贫困群体。在杜晓山看来,“我们的模式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你是不是真心实意的在帮助穷人,在解决穷人的问题。把穷人看成是你的亲人,然后你是全心全意的去理解他们、去爱护他们、去帮助他们。”

从1982年到今天,数十年如一日,“小额信贷、扶贫”已经成为杜晓山永恒不变的名片,他用行动诠释了自始至终的精神,用坚持表达了帮助穷人的大爱,用一个人的力量感召了更多的温暖。(叶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