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陈,玉米都浇罢了吧?”“浇罢了,保准还是产量高高哩!”2022年8月25日,在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白集镇程营村的田间地头,沈丘县委常委、白集镇党委书记张艳斌与种粮大户陈俊伟用娴熟的“沈丘方言”攀谈起来。
2021年9月,拥有南开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中共中央党校哲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经历的张艳斌,被派至沈丘县任职县委常委、白集镇党委书记,成为一名“墩苗”干部。
白集镇位于沈丘、郸城、淮阳三县区交界处,为沈丘县北大门。全镇38个行政村,7.9万人,6.1万亩耕地。
来到白集的第一天,张艳斌便开始了“下乡查看”。在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张艳斌与村干部和群众亲切攀谈,叙旧话新,共商“乡村振兴”大计。不久,他便学会了“沈丘方言”。
清理“坑塘子” 兴建“花园子”
白集镇为河南省第二批“美丽小镇”。为打造“美丽小镇”升级版,张艳斌带领镇党委一班人,以农村生活垃圾、河道坑塘清理为抓手,大力实施“三边四化五美”工程、“一村万树”工程、“一宅变四园”工程,拆除废旧房屋317处,疏通沟渠22公里,新植树木5.3万棵,兴建村、农户“花园子”627个。
为破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在他的倡议下,白集镇率先全域探索实行生活垃圾农户付费制度,每户付费50—100元;村村设立美丽乡村基金,广泛发动在外成功人士、企业家、新乡贤及爱心人士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310万元;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综合整治,整治后复垦土地指标纳入平台交易。目前,该镇已初验指标160亩,增加镇收入960万元,争取各类建设项目17个,共计8650万元。全镇初步建立了项目争、财政拨、村列支、农户付、社会筹、政府补、指标换7种多元化投入模式,目前已打造2个景点村,争取9个示范村建设项目,初步建成了涵盖15个行政村的美丽乡村旅游环线。
基于“防汛、灌溉、绿水”为出发点,张艳斌致力于做足“水文章”。该镇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整治坑塘39个,沟渠27条,38个行政村水系实现了大贯通。水通了,水清了,鸭子下水了;鱼在水中游、人在岸上走的惬意生活触手可及。
昔日脏乱差的白庄村、河滩村,有了清风桥、明月桥,若水亭、望水亭、静水亭……在尹庄村界处,写着“喜接惠风风常拂、欢送瑞云云再现”的楹联,村内“人民至上、共产党好”“让人民生活幸福就是国之大者”的彩绘格外醒目,在该镇示范村里,处处都有党建的氛围、处处充满文化的气息。
“这些都是‘博士后’的‘金点子’!”看到的昔日废坑塘,今朝已成打卡地的乡亲们,心里乐开了花。
种好“菜园子” 鼓起“钱袋子”
白集镇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乡镇企业发展较为薄弱。如何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张艳斌开始做起了“菜文章”。
为种好“菜园子”,引领群众土里“淘金”壮大“钱袋子”,该镇先后升级打造了特尔、舒兰、森润三个蔬菜瓜果种植基地。基地占地面积1200亩,建设蔬菜大棚670座,发展小青菜、芹菜、生菜等叶菜品种20多个,种植“8424”西瓜、网纹甜瓜、天仙草莓等瓜果品种12个,确保了一年四季瓜果香;建造玻璃温室3座,分拣车间4栋,冷库4栋,购进冷藏车6辆,形成了产销藏运一条龙生产链,吸纳当地常年就业农民480多人,钟点工3000多人,让乡亲们过上了“顾家挣钱两不误”的惬意生活。
疫情期间,白集镇的平价蔬菜被源源不断地送往沈丘县各大中型超市、社区,丰富了周边居民的“菜篮子”,鼓起了白集村民“钱袋子”,筑起了防返贫“堤坝”。近期,他还正在精心筹备首届乡村旅游文化节,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契机,让村民多一个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就业的机会。
恋上“泥土子” 热衷“串门子”
“脚下有泥土,方知百姓苦!我是一名‘墩苗’干部,苗儿要壮,离不开‘泥土子’。自己要成长,就要扎根基层,多到群众家‘串门子’!”张艳斌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契机,躬身入局,组织1000多名镇村干部、党员代表、网格员,进村入户“串门子”“结对子”,听民声、解难题、办实事。
“大叔大婶,家里有病人有困难,党和政府会帮助你们的,困难是暂时的。”顾营村顾某某,患上重病后,张艳斌与其结上了“亲戚”,时常来家看看,嘘寒问暖,送上了自己的一片爱心,送上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在白集镇,张艳斌像赵中河这样的“亲戚”还有很多。因经常零距离与群众用方言交流,在老家西峡长大的张艳斌,熟用各种“沈丘方言”,大家谈论起这名“博士后书记”,都夸他适应基层快,而且非常“接地气”。
“我自幼受的是党的教育,学的是党建理论,如今做的是党的工作,我就要时刻听从党的召唤!”张艳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