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医药成为抗击疫情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得到越来越多民众的信赖。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步长制药总裁赵超提交了6份建议,其中有3份与中医药发展息息相关,涉及慢性病防治、人才培养和推动中医药政策法规落地等。
发挥中医药慢性病防治作用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居民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状况等对健康的影响逐步显现,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恶性肿瘤等慢性病患病、发病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多。
“在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发病率逐年提升的背景下,中药治疗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除在慢性病防控上有一定优势外,中医药在急症特别是突发的应急公共卫生实践中也有用武之地。”赵超表示。
基于此,赵超建议,首先要大力开展中医“治未病”宣传,从根本上防止慢性病发生;其次,发挥中医药优势,实现慢性病早期防治与慢性病急性期治疗,尤其在急性心血管病中应加强中医药干预研究;再次,应用中医药提升慢性病患者康复治疗效果。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服务人群占比,推进医学院校深化教育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加强中医药学科建设,完善中西医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中医院的投资建设力度,大力发展中医诊所、中医门诊部和特色中医专科医院。
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
在中医养生逐渐成为社会新潮流、大健康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之际,市场对中医药人才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
赵超观察到,目前,中医药教育体系逐步完善,中医药人才队伍规模和素质有了一定提高,但当前中医药人才在培养、使用、评价机制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长期制约着我国中医药服务质量的提高。“基层医师是公共卫生服务的主力军,建立基层公共卫生医师制度,对我国未来的公共卫生发展至关重要。中医药具有广泛的需求人群,尤其在基层更受欢迎。”赵超说。
但受条件、待遇、发展空间等因素的影响,基层知名中医药专家相对较少,且分布不均衡。骨干人才成长缓慢,高职称、高学历的中医药人员较少,这也是制约当前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中医药院校方面,师资队伍总量不足、水平不高,高水平教师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此外,中医药生源质量不高,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固。目前在这方面的质量和水平都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全科中医培养不足,这对于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赵超表示。
赵超建议,提升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待遇,建立健全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提高专业教育整体水平,大力推行中医药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支持有条件的职业技术院校开办中医医疗、中药材种植养殖、中药生产加工等专业。同时全力提升院校医学人才培养质量,重点加强中医药传染病学科人才队伍培养,对中医药专业高校给予优惠补助。
推动中医药政策法规落地
为振兴中医药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国家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赵超注意到,部分政策在具体执行中出现了无法落地的情况,尤其一些地方、医院的“土政策”依然制约着中医药良性发展。中医药产业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包括:机制不够创新;除针灸外中医医疗未获得大多数国家法律认可,不能进入主流医学范围;文化思想差异导致社会对中医药认可、接受度不高等。
对此,赵超建议,为中医药更好更快走向世界,政府应加强中医药对外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中医药品牌与认证体系建设、中医药服务贸易体系建设、中医药资源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和中医药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加大文化交流,营造浓厚文化环境,助推企业加快打造国际精品中医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