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首届中国乡村振兴品牌大会在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举行。本届大会以“加快品牌化升级 助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是首届聚焦品牌振兴的全国性乡村振兴会议。大会由新华社品牌工作办公室、新华社浙江分社主办,《中国名牌》杂志社联合主办,常山县人民政府、《中国名牌》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上海黄浦江南品牌文化促进中心承办。
江苏省东台市副市长缪斌出席本次大会并发言。以下为发言实录:
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标志着乡村振兴战略由规划期向施工期转变。
作为一名“三农”工作者,既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更觉得心头的干劲更足了。下面,结合平时工作实践分享几点个人感悟。
我们东台地处江苏沿海中部,位于长三角城市群北翼,市域面积 3557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88.9 万,是江苏面积最大的县(市)。这里西部里下河水乡、东部黄海滩涂湿地,农业生态承南启北、宜农宜林、宜牧宜渔,农耕文明底蕴深厚,现代农业走在前列,是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单位,入选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和农产品生产贡献力“双百强”,去年列全国乡村振兴百强县(市)第 9 位。
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农业农村天地广阔,乡村振兴大有作为,必须紧扣20字总方针要求,从面上着眼、点上入手、细处发力,聚力攻坚,久久为功,才能将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业宜居、农民富裕富足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画卷。
一、以藏粮于地为支撑,坚决扛起稳产保供政治责任。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农田必须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面对粮食需求增长和土地资源趋紧的矛盾,我们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好粮食生产,稳住“基本盘”,守好“米袋子”。一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我们坚持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后配套,全面推行一张规划图、一块公示牌、一本小册子、一个监督专班、一套管理机制“五个一”做法,确保“流转一块、建成一块、见效一块”。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 140 万亩,粮食生产连续 15 年超百万吨,是全国超级产粮大县。二是丰富多元化食物供给。树立大食物观,既保产量、保总量,又保多样、保丰富。依托平原、滩涂、海洋等资源禀赋优势,建成国家生猪产能调控基地 7 家、万亩“菜篮子”工程保供基地 12 个。合理安排设施农业布局,打破季节时空界限,年产蔬菜 370 万吨、西甜瓜 108 万吨、禽蛋 40 万吨,年出栏生猪 89 万头,是长三角重要的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三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坚持条田化、大田化和规模化,有序推进土地流转,积极推动“小田”变“大田”,全市流转土地面积超 46 万亩,建成保姆式土地托管社会化服务专业合作社170 多个,培育各类家庭农场近 7000 家。去年,5 家合作社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 500 强。
二、以质量效益为核心,持续提高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我们深入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升级工程,加快从抓生产到抓链条、抓产品到抓产业、抓环节到抓体系的转变。一是聚力优链——做精土特产。西瓜、茧丝绸、苗木等优势农产品,是东台农业的底盘和底气。我们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前后道”,推行“一链长、一专班、一基金、一平台”服务,“一只瓜、一根丝、一篮菜、一棵树”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年产值超 150 亿元。我们坚持质量强农、品牌强农,以东台西瓜、富安蚕茧、新街女贞等 9 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为核心,打造“东台大粮仓”区域公用品牌矩阵,“两品一标”农产品发展到 127 个。二是持续强链——贯通产加销。针对东台农产品资源丰富但加工产值比不高的现状,我们持续加大产业招商力度。以工业化思维抓农业产业化发展,围绕粮油果蔬、肉制品等重点产业链,主攻精深加工,用好“三图三清单”,按图索骥、对单招商。我们注重建好载体、筑巢引凤,围绕“核心区+生产基地”,形成“双核引领、五带协同、多点联动”园区布局,现有国家级园区 1 家、省级示范园 2 家。三是突出延链——融合农文旅。推进三产融合,既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我们优选 25 个乡村振兴试点村,因地制宜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水韵周黄、艺术红庄等成为网红打卡地,乡村旅游收入超 50 亿。加快建设旅游公路,推动乡村串珠成链,甘港村、巴斗村创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建成一批省特色田园乡村、省级传统村落,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
三、以品质品位为追求,全面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底色,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真正解决好农村生产生活生态问题,乡村就是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一是深度转型生产方式。我们坚持以农业生态化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农药化肥使用量连续 9 年负增长,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超 74%,创成国家绿色防控示范市、全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市。我们加快以产业数字化推动智慧赋能,新建农业大数据中心、省级涉农研发平台,建设一批无人农场、数字农田等智能农业示范点,荣获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市。二是系统治理生态问题。创新农村环境“六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开展“路、河、房、田、集镇”综合整治,连续三年获江苏省人居环境整治第一等次。全域开展生态河道、幸福河湖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2743 条河道水清、岸绿、河畅、景美。三是全面提升生活配套。着眼群众“住得好”,统筹推进原址翻建、进城入镇、集中居住等,系统改善农村住房条件。按照“六通十有”标准,合理布局养老、医疗、托幼等功能项目,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幸福小广场、“15 分钟”医疗服务圈实现村村全覆盖。
四、以强村富民为导向,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推进乡村振兴,说一千道一万,就是要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富民增收是关键。一是增加就业创业稳增收。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工资性收入增速的下滑。我们针对城乡结构性就业矛盾,深入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富民产业项目,鼓励扶持发展合作经济、物业经济、庭院经济,让农民分享更多的增值收益。去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3.18 万元,增幅连续 10 年高于城镇居民。二是壮大集体经济带增收。推出村集体增收“九种模式”,持续拓宽集体收入来源,村平集体经营性收入近 60 万元,超 100 万元的村达 27 个。以“一村一项目”为抓手,通过兴一个产业,强一村经济,富一方百姓。像南沈灶镇兆丰村围绕青椒从农产品生产、储藏、加工到销售全链条运营,带动椒农增收 8000 多万元。三是完善体制机制促增收。我们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成立市、镇两级农投公司,推进村股份合作社全覆盖,着力构建“企业+村集体+农户”联动发展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去年,实现经营收益约 1500 万元,向村集体分配返还收益近 500 万元,相关做法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最后,诚挚邀请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关注东台、走进东台。在东台,您一定会倾心于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您一定能感受到乡村振兴的滚烫激情,我们也一定尽地主之谊,为各位提供周到服务!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