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科幻正在中国加速产业化

202411/0517:14
2024-11-0517:14
来源: 中国名牌网

科幻正在中国加速产业化

核心提示:

  编者按:若干年前提到科幻,大家只聚焦在科幻文学或电影上。当下,科幻不再只是一本小说、一部电影,它正在发展成为一个产业。

  对于科幻产业的定义,业界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通常意义上,被认为是文化科技融合的新兴产业。更准确地说,是以科技元素作为关键生产力,并转化为有形或无形的商品或服务,以此为基础形成的经济活动领域。目前,我国的科幻产业主要分为科幻阅读、科幻影视、科幻游戏、科幻衍生品、科幻文旅五大板块。

  第八届中国科幻大会上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 年中国的科幻产业总营收突破千亿元。从文学到影视,从手游到文旅,呈现“井喷式”增长。

  一位外国科幻作家说,在北美,科幻产业更多是一个随意的、没有长期规划的事业。“而中国把科幻变成产业,相关产业规划让我震惊,我认为,世界科幻产业的未来可能会在亚洲,在中国,而不会在北美。”

  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但总要有人敢去做这样的梦。

  科幻游戏“亮眼”

  《2024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1132.9亿元,同比增长29.1%。其中,中国科幻游戏产业总营收651.9亿元,同比增长15.4%;中国科幻文旅产业总营收310.6亿元,同比增长106.7%。

  “我们对科幻产业营收情况的统计始自2016年,当年总营收仅约100亿元。 对标2023年,8年时间增长了10倍左右。”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幻研究中心主任王挺介绍,“中国科幻产业迎来黄金机遇期,多数板块都在向上生长、向好突破。”2023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科幻阅读、科幻影视、科幻游戏、科幻文旅等典型业态加速增长。报告发布方之一、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吴岩说:“如果按这个趋势发展,到2030年应该能达到 1500亿元左右。”

  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科幻游戏产业的总营收:651.9 亿元,占比约为六成。

  “当下,科幻游戏、科幻衍生品、科幻文旅等领域渐露锋芒,尤其是科幻游戏已成为科幻产值的主力。”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创作与传播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幻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陈玲说道。

  完美世界相关负责人受访时表示,完美世界很早就开始研发科幻题材的游戏产品,比如《深海迷航》《战神遗迹》《幻塔》等。“科幻游戏与其他科幻内容产品主要区别在于具备了高技术密集和高互动性的特质。科幻游戏在推动图形渲染、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发展的同时,也促进着整个科幻产业的技术革新。另外,科幻游戏的高度参与感和沉浸感,又为科幻内容的体验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推动了科幻产业探索更多创新的叙事和体验方式创新。”上述负责人说,科幻游戏不仅为游戏开发者和发行商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硬件制造、周边产品、电子竞技、科幻文旅等。

2024 第八届中国科幻大会举办地北京石景山区首钢园 新华社发

  除了科幻游戏外,科幻文旅产业的增速同样惊人:同比增长106.7%。“科幻文旅是近年来发展势头极为强盛的领域,2023年总营收是科幻阅读产业总体营收的10倍。”陈玲说。

  “北京市提出发展科幻产业,明确在首钢园区打造科幻产业集聚区,建设国内外科幻产业发展的新地标。”北京市石景山区委副书记、区长李新介绍,随着空间载体陆续投用,科幻大师工作坊、国际科幻活动与展教中心、科幻体验营、科幻主题剧场等项目逐步落地。今年下半年,上海、成都等地也陆续举办科幻论坛、会展、赛事等活动,助力科幻产业发展。

  当下,全国各地大力发展科幻产业的步伐在加快。对此,陈玲有这样的建议:“对于各城市而言,发展科幻产业需要依靠各地已有的科幻相关资源,搭建起科幻产业发展平台,促进科幻产业生态体系的形成。”

  “未来,中国科幻产业将更集聚、业态更丰富、前景更广阔,各业态间融合发展趋势明显。”王挺如是说。早前,在科幻产业涉及的领域中,以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最为突出。当时的多数人认为,想要体验科幻世界的魅力,只能通过电影和小说来完成。如今,随着科幻产业链逐渐成熟,这一切正悄然发生改变。

  开启产业大门

  9年前,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银奖获得者萧星寒在某次科幻作家聚餐时曾调侃道:“要是一颗陨石砸在大家吃饭的小摊子上,中国科幻就全完了。”

  此话虽有夸张的成分,却正是对彼时中国科幻产业规模最直观的反映。

  其实,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科幻迷喜欢自嘲为“孤独者”。

  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嫦娥二号带回了月球照片,两部好莱坞科幻大片在中国一票难求——文艺青年在讨论《盗梦空间》,其他影迷热议《阿凡达》。要问起中国科幻作品,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陌生的。

  这一点,在科幻作家刘慈欣随笔《刘慈欣谈科幻》的前言里有所体现:“我们是一群异类,人们不喜欢我们……在这个越来越现实的世界中,喜欢幻想的人是让人们打心眼儿里讨厌的,我们只能把自己深深地藏在一层正常的外壳中。”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中国科幻市场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2023年10月18日,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主题展览上,科幻迷试戴根据《流浪地球》1比1制作的可穿戴装备 沈伯韩摄

  自 2019 年国产现象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横空出世”、《三体》带动中国文化“破冰出海”起,独属于中国的“科幻元年”似乎已经开启。各类科幻文学、动漫、影视、游戏作品相继涌现,大有“百家争鸣”之象。不少网友甚至这样评价今天的中国科幻:“曾经伴随一代人成长的科幻启蒙读物,由法国的《海底两万里》变成了中国的《三体》。”

  是什么,开启了中国科幻产业的大门?

  一是政策。2020年,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同时,提出了对科幻电影加强扶持引导的10 条政策措施,这也被称为“科幻十条”;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明确提出要实施科幻产业扶持计划;之后,《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鼓励科技工作者与文学、艺术、教育、传媒等工作者加强交流,多形式开展科普创作。

  “在政策引导下,近年来科幻内容获得高质量发展,出现了以《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三体》剧集为代表的高质量影视作品,逐渐推动科幻影视产业的工业化,形成内容生产的良性循环。”陈玲说。

  二是科学技术。《三体》中内含的诸多物理知识,如智子工程、光速旅行等让读者大为惊叹;网文《诡秘之主》的核心设定——非凡要素守恒定律——实际上就是借鉴了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定律,通过这个设定,使得作品庞大的世界观更加紧密、经得起推敲。陈玲认为,我国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为科幻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3年春节档,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在全国院线热映。影片中的行星发动机、太空电梯、月球基地、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等“硬核科技”引发全民热议。不少观众发现,影片中诸多“黑科技”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依托现实的“中国智造”。中核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国家队”也发声大力支持,集体表示“你们只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

  “过去我们看到的科幻世界只存在于小说、影视作品里,遥不可及。但现在很多前沿技术走在了科幻前面,促使我们科幻内容创作者想得更远些,更紧密地关注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科幻作家凌晨这样说道。

  三是人才。“人才、技术等资源逐渐向科幻产业聚集。”在科幻产业从业20余年的杨枫说道。作为一名资深业内人士,她于2016年从《科幻世界》杂志辞职,创办了八光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掘优秀科幻人才、创作充满想象力的科幻作品。吴岩,作为一名教师,在多年的科幻教育科研中,不仅为中小学生编纂科幻教材,还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科幻硕士、博士生。

  “2007年横滨举行的第六十五届世界科幻大会上,中国仅派出一个四人代表团参会。而去年,有数千中国人来到成都的主会场,尤其是大批中国青少年正面对世界,分享他们对新科技的认知,讲述他们对新世界的构想,这本身便是塑造未来的一部分。”科幻作家韩松在回忆去年世界科幻大会时说道。

  四是消费升级。“纵观中国科幻产业演进规律,主要经历了从1.0到3.0的发展阶段。”高校科幻联盟秘书长金韶具体解释道,科幻1.0阶段,是以科幻文学为主导的想象力消费;科幻2.0阶段,是影视和科技结合的科幻视听消费;科幻3.0阶段,是以高科技应用为支撑的科幻场景消费。科幻文化的“破圈”发展,加速了产业化进程。

  吴岩说:“科幻产业这个提法只存在于中国,其他国家并没有把科幻产业单独提出来。但现在我们提出来了,是一个创新。此前,科幻只是一个题材,是电影和文学的一个类型,不是单独的一个产业。但我觉得,单独拿出来提能更好地把握时代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这是中国文化与科技相关领域的一个新生事物。人们需要有一种新的认知。”

  竞速新赛道

  在一次“科幻电影周”的活动上,导演郭帆说,已经有近半年时间,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工作之余,他便痴迷于琢磨人工智能,把时间都交给了AI相关书籍。

  “《流浪地球3》正在准备中,ChatGPT、Midjourney等20多种AI都会影响电影创作和制作。”郭帆说,对待《流浪地球3》解构人工智能需要审慎再审慎。“希望拿出更多时间先去考察、认知。对于人工智能,它是在什么样的层级上,是把它当工具看,还是把它当更深入的物种看?趋势完全不清晰就着手创作,可能会有很大风险。”

  《2024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从科幻文学到科幻影视再到科幻场景,科幻产业进入全产业链发展阶段。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内容消费、IP 开发、海外市场、版权保护等领域凸显新赛道。

  当下,AI 与科幻逐渐开启了深度“共生模式”:芥川奖获奖小说《东京同情塔》约有5%的内容由ChatGPT创作,第五届江苏青年科普科幻大赛二等奖作品《机忆之地》由人工智能创作……这些现象让文学界思考:作家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文学的未来在哪里?

  引发冲击的同时,不可否认,AI确实带来了新的机遇。在科幻作家陈楸帆2019年出版的小说集《人生算法》中,他就畅想过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而在随后的现实世界里,他也确实尝试与人工智能一起实践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小说“创作”体验。

  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理事长王卫英认为,AI强大的数据处理与生成能力,能够帮助作家更加精准把握读者的阅读偏好和期待,从而创作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和时代精神的作品。他认为,人机互动共创、在线互动小说、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集合生成平台等,有望成为科幻产业发展的新“风口”。

  除了AI领域之外,海外市场的“赛道”尤其受到关注。2024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年会暨成果发布会发布了《中国科幻海外传播报告(2018—2023)》和《“三体”IP出海观察报告》。两份报告显示,《三体》仍是目前中国科幻文学海外传播的头部作品,其综合传播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小说。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王建新也提到,《三体》在很多“一带一路”国家的市场影响力很大。目前《三体》输出了35个语种,外文版累计销量已经超过350万册。

2023年12月1日,观众在四川成都参观“建发·三体沉浸式艺术展” 沈伯韩摄

  “多数受访者更喜欢在中国科幻作品中看到中国历史文化元素。近八成海外受访者表示,看完《三体》后想要进一步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旅游和历史等方面的内容。”吴岩认为,中国科幻的海外传播,对于塑造中国文化和科技形象、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积极影响。

  中国科幻出海的产品形态愈发多元,海外媒体关注焦点已从科幻文学拓展至科幻游戏、科幻影视、科幻衍生品等多个业态。“中国科幻游戏在海外也获得了较好的传播度和市场认可度。”王挺说,尤其是一些游戏的场景和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受到全球玩家喜爱。例如,完美世界推出的轻科幻开放世界游戏《幻塔》,从2022年就开始出海至今,横跨移动端、PC 端、主机端和云端,在多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在王挺看来,进一步开发游戏IP,拓展海外市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是今后科幻游戏布局的重点方向。

  此外,科幻版权保护也将逐渐成为未来发展的新“赛道”。北京数字创意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马云飞对此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对推动 IP 开发、技术转移和国际合作等具有重要作用,科幻版权保护有望成为科幻产业新的增长点。“随着中国科幻‘出海’,有必要推动科幻版权保护的国际合作,应对跨境侵权问题。”王挺说。

  记者手记

  中国科幻产业需要更多优质内容

  即使不是科幻迷,很多人也都知道蜘蛛侠、钢铁侠、天行者卢克等国外的科幻形象,而中国的科幻形象又有谁能说出一个?除漫画、小说、影视作品外,国外的科幻周边产品与服务也同样完善,甚至还有不少主题公园。中国科幻产业在这些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科幻产业跟博大精深的科幻文化联系在一起,反映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探索未来的步伐。应该有更多人来观察这个产业 , 了解这个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采访中,陈楸帆说:“美国科幻发展的历史很长。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在一些杂志上刊登科幻漫画、科幻故事,如今发展为现在的科幻影视、科幻产业,拥有像环球影城、漫威这样的全球化产业链。他们利用科幻IP申办了很多周边产品,变成具有很强商业变现能力和文化渗透力的大产业。”

  我国科幻产业从“百亿时代”迈入“千亿时代”,这是好事。但几年来,现象级科幻电影也只是等来了一部《流浪地球》,不足以满足公众期待。毕竟,科幻产业强调的是科幻文化和故事驱动,核心是 IP 创意。一个好的科幻 IP,能够依托国家、民族或地区的优秀文化资源,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造性转化,延伸出多元化、系列化的科幻产品。

  “科幻IP的培育、转化与全产业链布局,将成为中国科幻产业发展的关键。”10月18日,2024成都科幻产业发展促进大会举办,这是当下多数科幻领域的专家学者得出的共识。吴岩说,作为科幻产业的源头和基础的科幻阅读,可如今在整个产业中却是占比最少的:31.7亿元,几乎只占产业总量的零头。科幻产业首先是内容产业,不论是科幻阅读、科幻影视、科幻游戏还是科幻文旅,它的核心都是优质内容。如果没了内容,何谈产业?

  好在随着中国科幻作品走出国门,中国科幻逐渐在成长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色彩。陈楸帆说:“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幻作家开始重新思考,怎样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考与科幻融合,找回我们自己的‘声音’。”

  吴岩认为,当下仍需解决如文学创作的增长乏力和影视作品产量、质量的波动等问题。“下一步,可以继续加强在各细分领域的深耕细作,力争再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作品。”

  正如郭帆所说:“科幻元年不是一部电影出现的结果,要有一部又一部科幻片的出现并且确立这个原型,科幻元年才有意义。”《流浪地球》之后,中国需要更多的优质科幻 IP为中国科幻产业的未来“接棒”。 (杨捷)

责任编辑:
万钟勤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