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安夫:安文化致力守护社会安全

202407/0116:17
2024-07-0116:17
来源: 中国名牌网

安夫:安文化致力守护社会安全

核心提示:

  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年来,各领域安全得到全面加强,为事业兴旺发达、社会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国安文化研究创始人、湖南省安文化研究会首届理事长安夫(本名周黎明)表示,“安文化”早在农耕文化中已然存在,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20多年来,安夫与夫人安兰(本名沈志兰)一同研究、探讨、总结安文化。他们以“安”的视角思考社会生产生活,彰显人文道德,传播安全文化,使“安文化”成为显性文化。近日,为深入了解中国安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中国名牌》杂志社专访了安夫。

  《中国名牌》:什么契机促使您开始关注并研究安文化?

  安夫:2001年我在中国安全生产报社驻湖南省站当记者,在报道安全生产事故时,看到的都是撕心裂肺的场景,而事故大部分都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如安全意识缺失及不安全行为。于是,出于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考虑,我形成了一个深刻的认知:要想安全就必须抓好宣传与教育,而且还应该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安夫”意为“传播安文化,国泰民安,匹夫有责”。

  此外,还有几个因素促使我更加坚定决心对安文化进行研究:

  一是我从祖先留下来的古建筑、文学、艺术、诗词歌赋等中感觉到安文化是祖宗先德赋予的使命。

  二是世界范围内恐怖袭击事件频频发生,让人们越来越关注安全问题,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安全。因此,我对于安文化的研究和探讨逐渐受到责任意识与道德感的驱使。

  三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等问题凸显,从而使研究和探究“安文化”的需求上升,我也逐渐感觉到它的必要性。

  四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安全文化已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同时,随着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非常需要对安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任何理论体系必须有一个源头或根,安全教育、安全文化传播、安全生产宣教学培同样如此,首先要找到“安全”的根。安文化正是对安全宣传教育的溯源。

  《中国名牌》:中国安文化的历史文化渊源是什么?

  安夫:从历史和文化角度看,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涵盖了安全、卫生、保健、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和理念。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安文化也在不断演进和发展,这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非常重要。

  中国安文化的历史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其中包括传统的文化遗产,如诗歌、曲艺、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茶道、园林、建筑等。此外,中国的哲学思想、医药学、武术等也是中国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传统文化都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之中,并且一直在与时俱进地发展和变革着。

  安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中和不失”“礼仪博爱”“尊师重教”“四海之内皆兄弟”等思想理念。同时,中国安文化研究发现了各种地方文化及传统技艺,如舞蹈、音乐、绘画、雕刻、民俗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方式。

  《中国名牌》:中国安文化是什么?这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安夫:中国安文化指的是一种旨在促进安全、平稳、和谐、文明发展的文化氛围。

  我在2011年组织了第一届全国安全生产书画展。2012年,当我组织第二届书画展时就思考如何创新,于是布置了三个“一百”:一百张寓意“安”的画,一百个不同写法的“安”字,一百幅关于“安”的对联,即“百安画、百安字、百安联”。在章友华画的一百幅寓意“安”的画中,我意识到,艺术服务安全生产,这已不是简单的安全文化,而是属于“安文化”的范畴了。就这样我与“安”结下了一生的缘,可以说,“安文化”概念的诞生是从“百安画”中悟道而来。

  我写的《中国安文化》一书出版后,一些文化学者表示祝贺并提到,对这一概念的思考已经几十年了,现在终于有人“喊出来、写出来了”,成了直白的显性文化。

  中国安文化概念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这种文化观念包括安全、稳定、和谐、秩序和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它把人民的安全作为重要基础,认为安全和稳定是实现社会繁荣和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国安文化的概念得到广泛传播和重视,多见于哲学、心理学等领域,被认为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中国名牌》:目前,中国安文化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

  安夫:2012年,我被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聘为安全文化专家,从事安全文化艺术传播及中国安文化研究。

  目前,我写的《中国安文化》和《市民安全常识》两本书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还创作了《百安画》《百安字》《百安联》《百安印谱》《百安成语》《百安祈福》等,编撰出版了《高校安文化教育》《中小学生安文化读本》《安语新编》等;在《求是》杂志及《求是》理论网、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等发表中国安文化相关文章十余篇。

  “安文化”研究由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2015]20号文件批准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基金立项。2022年申报了国家社科成果。2024年,我们计划与高校合作,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安文化”文字商标获国家知识产权认证,“安文化”图形商标获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批准。

  我还多次被联合国相关机构邀请,在相关的国际日作为嘉宾出席活动并就“中国安文化”发表演讲。

  2016年,中国安文化研究会在香港成立。2017年,湖南省安文化研究会经湖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局核准批复成立,组建了中国安文化研究课题组,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目前,初步构建了中国安文化的四大理论支柱——安经、安论、安律、安学。

  还有一些专家学者也在积极推动中国安文化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他们为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作出了贡献,如探讨安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分析安文化的形成和影响机制、研究安文化的评价和提升方法等。

  《中国名牌》:研究、普及中国安文化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安夫:研究、普及中国安文化,一是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安全知识,提高自身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

  二是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中国安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研究和传承安文化,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三是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安文化教育和传播可以帮助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更加注重安全、关心他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可持续的环境。

  《中国名牌》:中国安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安夫:我们可以加强文化交流,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安文化的魅力,增强国际社会对其的了解和认可;通过打造独特的中国安文化品牌,表现其特色,增强品牌识别度及美誉度,形成话语权;要加强版权保护力度,确保中国安文化在国际市场上能够获得应有的地位和回报;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中国安文化的国际化进程;还可以借助各种对外文化传播机构,促进中国安文化的海外传播交流。

  《中国名牌》:未来,对中国安文化的研究、普及有哪些规划?

  安夫:今后,我们将深入研究中国安文化的发展历程、地域特色、民俗风情等,加深对其本质的理解;探索安文化的价值、意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中寻找对当前社会问题的启示;挖掘中国安文化的文化符号、艺术表现形式等,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我们准备建立中国安文化数字档案和数据库,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积极推广和传播中国安文化的理念和实践,为社会和谐稳定和文化多样性发展作出贡献;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扩大中国安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我们还要努力促使中国安文化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申请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奠定基础,使中国安文化可以在传承和保护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曹小林)

责任编辑:
万钟勤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