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指引下,促进新能源的利用成为我国推进能源结构转型的既定方向。“建议优先保障硅能源产业用电需求,并对国家针对河湖水域岸线的相关指导意见进行明确解释、出台实施细则,进一步支持水面光伏项目发展。”
2023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提出上述建议。
2022年初,中央层面提出“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有序发展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可再生能源”,“硅能源”对于支撑“双碳”目标落地的重要性进一步显现。
刘汉元代表表示,随着能源转型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规模迅速扩大,硅能源产业的能源属性日益凸显。硅能源产业的稳健快速发展,对巩固我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推动全球能源转型都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保障用电强化正向回报 以“小能源”换“大能源”
2022年,中国高纯晶硅全球占比达90%,硅棒、硅片占比97%,组件占比75%到80%。近年来,中国光伏产业不仅有效支撑了中国能源转型,中国制造、中国资本、中国技术也成为全球能源转型中的重要主角。
刘汉元分析,2023年,我国高纯晶硅总产量预计将达到150万吨左右,其用电需求也将同步增长。按生产1千克高纯晶硅用电60千瓦时计算,全年用电需求总量将达900亿千瓦时左右;但同时,150万吨高纯晶硅可生产600GW光伏发电系统,年发电量高达7800亿千瓦时,系统可以稳定运行25年以上,整个生命周期回报的电力是投入的50倍以上。
“硅能源是典型的‘小能源’换‘大能源’产业,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煤炭’‘新石油’。硅能源产业无疑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支撑。”刘汉元说。
不过,目前我国晶硅光伏产业的主要聚集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用电需求无法保障、季节性限电限产问题,客观上对硅能源产业发展造成了一定制约和影响。2022年,受夏季高温天气影响,国内多地出现电力短缺,山东、四川、浙江、安徽、江苏、云南等省份均出现季节性限电限产,导致硅能源等绿色高载能产业在需求旺季被迫降低负荷运行,对晶硅光伏产品的按时供给和交付带来一定影响。
为促进硅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刘汉元建议:
在工业领域优先保障硅能源生产企业用电需求。在保障民生用电的基础上,明确不将硅能源企业纳入有序用电范围,支持硅能源产业最大程度发挥产能。
支持硅能源产业发展,其原料及产业链各环节生产能耗不纳入能耗总量考核。建议加快硅能源产业发展,进一步强化硅能源产业的能源正向回报属性,持续释放先进产能。
提高硅能源产业零碳、低碳能源自给率。建议允许其自建光伏、风能电站,配套完善相应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优惠减免过网费,实现自发自用,既满足增量用能需求,又不增加碳排放。
此外,针对与新能源息息相关的储能系统发展,刘汉元还建议加快推动我国抽水蓄能产业发展,助力新型电力系统打造。
“从经济性判断,建设大容量长时储能系统,抽水蓄能仍是最优选择。近十多年来我国抽水蓄能装机发展速度整体较慢,建设速度始终不及预期”,刘汉元说:“我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按最保守估算,到2025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规模需达到130GW,2030年达到250GW。”
为此,刘汉元代表建议,加大政策驱动力度,集中精力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大规模开工建设抽水蓄能项目,尤其是距离负荷中心近、建设周期短的中小型离河抽水蓄能项目。用5到10年时间基本全部完成,同步甚至适度超前于电网的改造升级,率先构建起我国以抽水蓄能为主,电化学和其他储能方式为辅的储能系统。
河湖水域岸线管控不宜“一刀切” 支持水面光伏发展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光伏电站,建设光伏电站的土地成本快速上涨,可用土地面积逐步减少。与此同时,水面光伏电站因不占用土地资源、兼顾渔业养殖,有利于水污染治理等多项优势,呈逐年快速发展态势。
不过,水面光伏电站涉及水域岸线空间利用,在一些相关政策层面目前仍存在一定不明确之处,对水面光伏电站建设和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形成一定障碍。
国家《“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提到,要“积极推进‘光伏+’综合利用行动,鼓励农(牧)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复合开发模式……”“计划到2025年,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光伏发电复合开发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
浙江、安徽、山东、福建、江苏等多个省市在已公布的“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中,都提到积极推动渔光互补项目建设的相关举措。部分省市还先后出台了相关的用地管理规定,各地政策对光伏复合项目、尤其是渔光互补项目涉及到的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面建设范围提出了明确建议及支持。
2022年5月20日,水利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就风电、光伏涉水项目提出了明确规定,其中包括“不得在河道、湖泊、水库内建设”。
刘汉元代表表示,河流、湖泊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防洪、供水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公民、每个企业乃至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转型,需要占用场地和空间,在保证行洪泄洪、供水和水利设施安全的前提下,不宜在政策上实行简单的“一刀切”。
“着眼达成‘双碳’目标,以渔光互补为代表的光伏复合项目不仅实现了一产二产高效协同发展、绿色发展,使有限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利用,还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全新发展动力。”刘汉元说。
为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刘汉元代表建议: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协同规划河道、湖泊、水库的水面光伏可利用范围,完善对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的解释。同时对《指导意见》发布前的已建或在建项目,如不存在对防洪、供水、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的问题,建议以改代拆。
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出台实施细则,各地统一执行标准,科学、规范、标准化审核水面光伏项目。建议科学论证河道、湖泊、水库建设光伏电站的可行性,积极履行相关项目审批工作,为因地制宜建设渔光互补等具有综合经济社会效益的光伏复合项目提供便利。
共识和信心助力中国经济持续向好
“民营经济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身为民营企业家的刘汉元代表对媒体谈到,改革开放40多年来,当初鼓励万元户、十万元户,鼓励“下海”,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财富、尊重经济的氛围,让大家放开了手脚,解放了思想,使中国经济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如今,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尊重社会各主体,保护大家的积极性,认可大家的价值,再一次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这些共识的形成、信心的凝聚,将有助于中国经济持续向好。”刘汉元说。
2023年是通威创建发展的第41年,谈到企业如何穿越周期,实现高质量发展,刘汉元代表表示:
首先要练好内功。任何一个产业,都要做精做专,做强了再做大。企业只有在成本控制、技术和管理效率等方面做到全行业领先,才具备做大的基础,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适当快速发展、控制风险、抓好机会,这是投资节奏的需要。此外,对于任何一个产业,都要看到这个产业是否可持续,未来发展空间有多大,以及进入后是否能在保持速度、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做到行业领先。
刘汉元说:“在跑的时候能跑得起来,站的时候能站得住,过冬的时候有越冬的棉袄,这些都是民营企业穿越周期的根本方法。”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刘汉元代表将继续履职尽责,建言资政,围绕中国光伏产业良性发展等领域提出合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