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布的3月1日-17日中国市场新能源品牌销量排行榜显示,比亚迪汽车销量达11.93万辆,位居中国市场新能源品牌销量排行榜第一名。有机构预计比亚迪3月终端销量达25万辆左右,较1、2月份实现大幅增长。比亚迪荣耀版系列则是最大功臣。
2月19日上午,比亚迪正式推出最低售价7.98万元的新车型——秦Plus荣耀版,并提出“电比油低”的概念,引发国内汽车市场广泛关注。这意味着国产新能源汽车混动车型价格首次下探7万元区间,成为市场上绝大多数同级别燃油车的强劲竞争对手。
就在同一天,五菱、长安汽车、哪吒汽车、北京现代等车企陆续发布多款车型的降价消息。除了龙年春节假期后的此轮降价之外,2024年开年以来,理想、零跑、小鹏等超过10家车企已经推出了降价或者不同程度优惠的促销政策。
针对此次汽车“价格战”现象,新华每日电讯在2月22日发表的题为《新能源优势巩固库存预警加剧“价格战”——汽车消费市场降价现象观察》的报道里指出,“价格战”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内汽车市场供给过剩、需求不足的矛盾相关,随着2024年新车大量上市,市场供给大于需求的趋势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价格战”一方面是新能源向油车要市场,另一方则是库存带来的压力。
降价对于消费者是好事。然而,集中推出低价新车引发业界对车企“内卷”、开启新一轮“价格战”的担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整理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11月,汽车制造业利润率为5%,与2022年同期相比,降低了0.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目前100余个新能源乘用车品牌中仅有极少数品牌盈利。
2月18日,高合汽车已传出停工停产6个月的消息。同日,比亚迪公告,在汽车领域,公司完成了从整车技术到上游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的全覆盖,以及更上游的车规半导体的垂直整合,构建出覆盖产业链上下游的完整产业生态。
与头部企业能够掌握供应链上下游来降低成本不同,大部分新势力新能源乘用车品牌普遍存在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可以预见到,此轮汽车“价格战”中还会有新能源乘用车品牌出现“掉队”情况。
笔者认为,汽车产品降价,对消费者来说降低了购买成本,确实是一件好事。如今,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迅速,此轮汽车降价就是让消费者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但是,汽车企业也不能为了抢夺市场份额,进行恶意降价,从而陷入到过度的“内卷”中。这样只会不断导致厂商的毛利率下降,从而影响一部分车企对于新技术的研发投入,而产品缺少了创新将进一步影响用户的购买欲望,如此恶性循环最终会让汽车品牌的发展陷入泥沼。甚至有些厂商在成本压力下,一边降价一边对产品进行偷工减料,从消费者看不到的地方下手,例如各类传感器的减少,以及零部件的更换,甚至同样价格的汽车,电池也混用不同的品牌。
因此,在汽车“价格战”中,汽车品牌不应盲目跟风降价,可以通过做好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并明确好自身品牌定位,找准目标市场,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服务。只有这样,品牌才能在价格战中展现出自己的优势,实现长远发展。(顾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