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倒计时100天之际,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装备正式亮相。在首钢园的发布仪式上,在被红色灯光点亮的工业遗址三高炉的映衬下,拥有霞光红、天霁蓝等冬奥色彩的冬奥制服格外亮眼。这些制服将是冬奥工作人员、技术官员和志愿者的专属身份标识,将在冬奥赛场形成一道流动的风景线,也将成为今冬流行穿搭的参照物。
10月27日,模特展示技术官员制服装备(左)、志愿者制服装备(中)、工作人员制服装备。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水墨轻岚 天人合一
制服的外观设计,展现了中国“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将冬奥核心图形拓展到服装上,运用具有中国水墨画韵味的笔触,描绘了京张地区山形、长城形态等。将传统美学和冰雪运动巧妙融合。
在色彩选择上,沉稳的墨色和跃动的霞光红展现了工作人员的实干和热情,中性的长城灰彰显技术官员的客观公正,明亮的天霁蓝展示志愿者的青春活力,纯洁的瑞雪白作为调和色象征着“瑞雪兆丰年”。
北京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部长闫成说:“我们参照国际奥委会工作原则,借鉴往届冬奥会筹办经验及制服品类设置惯例,围绕实现功能性、民族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开展了制服装备视觉外观设计。”
10月27日,模特在发布会上展示技术官员制服装备。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万里挑一 双奥传承
在筹划、设计、生产制作的过程中,北京冬奥组委制服工作团队、主创设计师以及北京冬奥组委官方合作伙伴安踏公司全身心投入
2019年以来,北京冬奥组委成立了制服装备专家委员会,向全球公开征集了视觉外观设计方案,累计收到来自国内外的602套、1万余件作品。并在此基础上,委托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组织召开3次评审会,确定2套候选方案。最终形成了一套特点鲜明、内涵丰富的设计方案。
10月27日,模特在发布会上展示志愿者制服装备。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最终方案的设计师、来自北京服装学院的贺阳,也恰巧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制服设计师。从夏奥到冬奥,奥运制服在外观、内涵上一脉相承,也依据冬季项目的特点做出了突破革新。
“首先要传达举办国的文化特征,第二要考虑时尚与功能。制服应该具有独特性,保证制服醒目、易识别的功能,避免淹没在环境中。”贺阳说。
10月27日,模特在发布会上展示技术官员制服装备。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科技创新 注重细节
研发轻便保暖、美观舒适的冬奥制服,离不开科技创新和细节的应用。
在版型设计上,制服面对的是约三万名身材体型、穿衣习惯都不尽相同的穿着者。北京冬奥组委进行了多轮的版型优化,基于冬季运动专业装备穿搭和人体工程学原理,采用功能性面料和立体剪裁方法,兼顾动静状态下室内外多场景作业需求,实现全方位防护和辅助支持。
10月27日,模特在发布会上展示技术官员制服装备。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在材料使用上,由于冬季运动特殊的气候条件,制服既要防寒保暖,又要透气轻便。因此,通过科学的材料选择和穿搭组合来达到一种平衡,最大限度满足所有需求。比如,选择多层结构的新型保暖絮片作为填充絮料,并改良以满足寒冷环境的保暖需求。
在工艺选择上,依据人体3D功能分区,功能内衣套装背部、腋下等易出汗部位采用单项导湿材料与亲肤速干材料拼接实现多功能需求。防寒服采用了内里无缝线热熔压合工艺,达到了防风、防水、防漏绒的要求。
10月27日,模特在发布会上展示技术官员制服装备。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在细节考虑上,功能外套增加了夜间反光安全设计,袖口、领口、拉链、肩部增加防水、防滑、透气等设计,此外还配有对讲机挂袢、求生哨、隐藏触控笔及眼镜布、隐形拉链口袋等;手套设置了防滑、签名及触屏功能;鞋靴统一使用旋钮闭合系统配合强韧金属丝,摁旋收紧,一键松开,便于户外单手操作。
与此同时,制服装备在设计、生产、发放等各环节也着力践行绿色环保和可持续理念,遵循节俭办奥原则。例如,使用废旧塑料制品生产出的环保纱线用在装备收纳包上;包装袋采用生物可降解母粒制成;加工环节采用专利节水技术等。
10月27日,模特在发布会上展示志愿者制服装备。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10月27日,模特在发布会上展示志愿者制服装备。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10月27日,模特在发布会上展示工作人员制服装备。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10月27日,模特在发布会上展示工作人员制服装备。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10月27日,制服外观设计师贺阳(中)在发布会上介绍制服装备的设计理念。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