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荒,是 2003 年伊拉克战争结束后历任伊政府面对的难题。如今,曾饱受停电煎熬的伊拉克民众谈到近年来首都巴格达电力供应的显著改善,都会归功于中国承建的伊拉克最大热电厂—— 瓦西特省华事德电厂。图为 2019 年 8 月 28 日在伊拉克瓦西特省拍摄的华事德电厂门口
1971年9月第一次走出国门,我就到了伊拉克,在这里学习工作两年多。我曾一次次在吟唱了数千年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边流连忘返,对两河孕育的古老文明由衷赞叹。
巴格达作为鼎盛时期阿拉伯帝国的首都,也是古丝绸之路上连接中华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重要节点,见证了中国与伊拉克及阿拉伯国家间源远流长的友谊,也共同谱写了不同民族之间以平等相待、包容互鉴、合作发展为内涵的壮丽丝路史诗,凝结了宝贵的“丝绸精神”。
初到伊拉克,这里给我的印象是社会安宁,民众友善,人们生活也比较富足。1973年底我离开了伊拉克,在之后长达4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一直关注着这个国家,为战乱给伊拉克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而揪心,为它的每一次进步而高兴。这其中,中伊关系特殊的点点滴滴,在我眼中都历久弥新。
大国有担当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伊拉克的社会结构和力量平衡被打破,教派、民族矛盾激化,战乱频仍,为恐怖主义滋生提供了土壤,恐怖活动时有发生。2010年末开始的中东地区大动荡令伊拉克雪上加霜,导致2014年该国安全形势急剧恶化,极端组织“伊拉克和沙姆伊斯兰国”武装攻克伊第二大城市摩苏尔,在伊北部和西部地区攻城略地,于当年6月29日宣布成立“伊斯兰国”,并扬言向首都巴格达进军。这不仅使伊拉克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威胁,而且严重威胁中东乃至国际社会的安全稳定。
患难见真情,大国有担当。在“伊斯兰国”宣告成立一周后的7月6日,我作为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奉命前往战火中的伊拉克及其周边国家访问,表达中国对伊拉克维护国家稳定和反恐的坚定支持。时值盛夏,又是伊斯兰国家的斋月,那次访问给我留下深刻记忆。
在巴格达机场,迎接我的是全副武装的当地警卫人员,在机场大厅,中国驻伊使馆派来的几位中国武警战士又迅速将我合围,与伊方警卫人员一道把我们护送上防弹车,经过几道岗哨后到达位于巴格达市中心的“绿区”。
“绿区”是伊主要政府部门和美英等国使馆所在地,是巴格达最安全的地方,其入口有装甲车守护,总理府和外交部等部门也有装甲车守护。“最安全的地方”尚且如临前沿阵地,其他地方安全状况可想而知。
“患难与共的真情”
与时任伊拉克总理马利基的会晤是我那次访问的重头戏,此外还会见了伊拉克外长兹巴里等人。在会见中,我首先表达中国政府在此关键时刻对伊拉克反恐的坚定支持,同时听取对方介绍情况和对中方的诉求;针对伊拉克当年4月议会选举后,各派在权力分配上争执不休,一直未能组成新一届政府的情况,我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经验,作为朋友,建议伊方各派政治力量以反恐大局为重,求同存异,尽快组成包容性政府,以利凝聚全国反恐力量。
我这次访问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要求伊方加大对在伊中国公司和人员的保护,确保仍在伊拉克坚守的一万多名中国公司人员的安全。伊方领导人把中国政府在此特殊时节派特使到访称为“雪中送炭”,是对伊拉克人民反恐斗争的极大鼓舞和支持,对中国政府表示感谢。
当地严峻的安全形势下,中国在伊拉克的公司人员坚守岗位,伊方认为这真正体现了患难与共的真情,强调这些合作项目关乎伊国计民生,保障合作继续进行就是对伊反恐斗争的极大支持,明确表示会加大对中国公司和人员的保护力度,希望中方公司人员千万不要撤离。
结束对伊拉克的访问后,我转赴土耳其和伊朗访问,推动建立国际反恐统一战线。此行也是我作为中东问题特使的最后一次出访,我的外交使命就此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令我感到欣慰。
多元合作添动力
斗转星移,伴随伊拉克和中东地区局势的风云变幻,中国与伊拉克的合作关系一直在克服各种困难中前行。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得到伊拉克的积极支持和响应。2015年中伊签署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这为促进双方各领域合作增添了强劲动力。
2017年底伊拉克取得打击“伊斯兰国”战争的重大胜利,安全形势逐步好转,国家发展转入重建时期,也为中伊深化合作迎来新的契机。中伊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天然合作伙伴,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以能源资源、基础设施、产能合作为主轴,以投融资合作为支撑的创新合作模式,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共同发展和互利双赢。中方还积极拓展对伊三方合作,打造“一带一路”多元合作平台,实现共赢多赢。
互补性强是中伊务实合作的突出特点。伊拉克能源资源富集,是重要的原油出口国,中国则具有资金、技术、人才和产能优势,这些正是伊拉克重建所急需的要素,双方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有着广阔前景。中国多年来稳居伊拉克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伊拉克是中国第四大海外原油供应国。双方在油气、电力、基础设施、民生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中国已成为伊最主要的重建伙伴之一。中方一直鼓励更多中资企业参与伊经济重建,在参与伊拉克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还注重帮助伊拉克提升能力建设,为伊培训更多专业技术人才,增强伊自主发展能力。
令人欣慰的是,中伊两国在经贸科技合作不断扩大的同时,文化往来不断增多,包括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经验交流互鉴。中国每年向伊拉克提供奖学金名额,安排伊拉克各领域专业人士赴华参加培训交流,中国企业向伊方提供的培训机会也在增加。中国还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框架下,通过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邀请伊拉克创新领袖、青年科学家、科技人员等访华,推动中伊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制药、北斗导航等领域合作。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伊两国守望相助,友谊与合作得以升华,中国专家在伊建造的核酸检测中心得到伊方高度赞誉。双方在卫生领域的合作以及文化交融,如细雨润物般促进民心相通,更深地感受到彼此命运与共。我相信,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下,中伊双方会更加珍惜两国间的战略伙伴关系,深化互利合作,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吴思科系中国前驻沙特大使、驻埃及大使兼驻阿拉伯国家联盟全权代表,曾担任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
来源:2020年11月1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