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2月20日,主题为“科技创新赋能生态建设”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在北京华滨国际大酒店举行。此次论坛由第22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与《中国名牌》杂志社联合主办,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协办,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办公室战略支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副巡视员、研究员周宏春在此次论坛上进行了题为“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文化”的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下午好!
听到现在,大家是否认为环保就是生态文明?
我讲三个观点:
第一,生态文明不仅仅是环保,你看中生代的时候,树木很多、恐龙很多,有一个历史学家叫它文明时代吗?所以我们前面讨论了很多问题,隐藏在背后的是什么,是人。
生态文明标志是什么?空有环境资源而百姓没有脱贫,是生态文明吗?不是。同样,以污染环境的代价去实现经济增长,也不是生态文明。十九大报告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是三个平衡问题,我们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发展,这才能实现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任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才是真正的生态文明。
去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了这么一个思想,思想的组成是“五个体系”: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目标责任、生态安全、制度体系。这五个体系都重要,关乎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朝哪儿走、怎么走、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那么,怎么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呢?这就需要转化。生态本身是有价值的,但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种价值体现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把这种价值转换,怎么转?旅游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旅游是富民工程。良好生态是普惠的民生福祉。民生说的什么,不仅仅是环境,还有医疗、教育、卫生、儿童、社会保障都是民生。所以,说来说去还是需要平衡。
绿色发展是如何跟环境平衡的问题,循环发展是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低碳发展是能源结构优化、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不过,每个地方的情况不一样,应针对不同问题,设计能切实落地的政策。如何进行顶层设计?四个字“顶天、立地”,顶天即顺应潮流,顺应国家政策。立地即项目能落地、工作有抓手、做的结果能考核、有绩效。像生态保护、环境修复、绿色矿山这样的案例在中国有很多,当然也有很多亟待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如西南地区荒漠、北方有荒漠化、南方石漠化。我曾到西南贵州去看过,人家总结的非常好,经过20多年的探索,山上种茶、山腰果,山坳是菜园,中国农民是最好的经济学家,我们需要把这样的经验总结出来。
在当前社会,科技进步非常重要,但我个人认为文化的作用更持久,它是下意识的自觉行为,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我们可以做生态文化创意,但是创意的结果必须回到群众中,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文旅产业,将诗和远方结合起来。
总而言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我们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要指望30年、50年造成的污染一夜之间就能解决,环境保护需要精准、科学、依法进行,同时还要坚持,这种坚持我更希望是持久、平衡、可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