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深化产教融合培育专精特新行业人才

202310/1714:46
2023-10-1714:46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深化产教融合培育专精特新行业人才

核心提示: 当前,行业特色高校应当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科学设定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以产教融合推动特色一流学科建设,以特色一流学科建设引领一流特色人才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专精特新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支撑。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领域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具有特色性、引领性和变革性等显著特点。行业特色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行业特色高校应当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科学设定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以产教融合推动特色一流学科建设,以特色一流学科建设引领一流特色人才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专精特新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支撑。

产教疏离制约行业类人才培养

部分行业高校办学与社会需求对接不紧密,学科建设疏离产业发展。一方面,由于行业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与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对接度不高,导致部分行业特色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关系逐渐疏离。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受到学科专业单一化发展的制约,少数行业特色高校在面对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学科专业“松绑”、市场驱动及高校评价体系等影响时,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学科专业发展求大、求全,发展不均衡,学科专业特色不明显等。

部分行业高校学科特色淡化,从事应用性研究的动力有待提升。一方面,少数行业特色高校在追求排名和大跨步发展中忽略了自身学科特色,一味追求“高大全”,削弱了学校的特色优势。优势学科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错位”,导致了高校在统筹协调保留传统行业特色和培育新的面向地方经济需求的办学特色上遭遇难题。另一方面,不少行业特色高校教师仍然存在重理论研究轻应用研究的现象,因此在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上积极性不高。此外,一些行业特色高校在协调立足行业发展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纵向科研项目与横向科研项目之间的关系上存在困难,阻碍了服务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能力的提升。

部分行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落后,创新人才培养动力不足。一方面,人才培养理念固化,不能及时根据新时代社会需求进行调整,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高校办学模式应由学科导向、专业分割转变为产业需求导向、跨界融合,致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适配人才。另一方面,培养目标的同质化,导致人才专业特征模糊,影响了高校人才供给侧与社会需求侧的契合度和适应度。此外,教学内容落后、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单一以及培养环节不完善等问题,也是导致行业高校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企业差异化需求的原因之一。

制度短板限制产教融合深度

学科与人才评价体系单一,制约行业高校内涵式发展。一是破“五唯”后学科评价标准尚未得到及时有效修正,分学科、分行业、分层次的评价体系也没有及时构建起来。二是应用研究的评价标准尚未得到及时确立,在职称评聘、人才评审、项目评价等过程中论文、获奖等传统标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束缚了科研人员从事应用研究的积极性。

产教融合政策机制与智力投入评价标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是产教融合政策引导机制不完善,产教融合的动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路径有待进一步明晰。二是缺乏对于人才智力活动贡献的有效评价机制,人才在产教融合创新中的投入贡献评价标准不统一,人才参与产教协同创新的动力不足,进而导致产教融合内生动力不足。三是产教融合创新成果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学科人才智力转化的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学科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联合度不够。

产教资源共享政策体系不完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资源受限。一是一定程度上存在产教融合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激励机制缺失、资源共享理念不足等问题。二是产教资源共享支持政策不完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培养质量有待提高。三是产教融合创新成果转化政策不完善,学科人才服务产业科技创新攻关的动力不足。

系统布局培育专精特新人才

坚持行业高校内涵式发展,主动把握产教融合发展优势。一是明确行业特色高校的责任和使命,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领域科技创新前沿,以一流人才培养为中心,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着力培养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二是在发展定位上,学校要主动融入行业发展,利用自身优势,通过科研合作、技术转让等多种方式,突出行业特色高校的服务面向,从服务行业发展逐步转向引领行业创新发展,实现增强服务力、提升贡献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三是要在彰显行业特色、突出优势上下功夫,把发展重点从注重规模和数量转向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追求质量与内涵,依托行业产业链的基础研究和科技研发项目,主动加强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领行业技术创新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做好教育供给侧改革。

加快产教融合政策制定,推动一流特色学科建设。一是要加快产教协同创新政策建设,提升行业特色高校学科发展的行业服务能力。一方面,制定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发展政策,强化行业高校一流学科发展落实好“四个服务”,不断擦亮学科发展特色。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导行业特色高校学科建设精准定位,确保专业建设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将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融为一体。

二是要加强产教服务协同政策制定,提升行业特色高校学科建设的输出能力。一方面,加快制定产业平台服务行业高校学科培育的协同政策,激发行业高校按需培育学科增长点,淘汰过时、需求不足、人才过剩的学科。另一方面,加快制定行业高校学科建设服务行业创新的反哺政策,将学科创新政策根植于行业创新需求,将科学研究嫁接到行业创新难题攻关中,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优化产教融合发展机制,加速科技创新迭代升级。一是不断优化产教融合发展制度的匹配性,深化合作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保护和支持人才的智力贡献与知识产权。一方面,优化产教融合创新与技术攻关的政策引导机制,通过财税政策调节和科研项目投入形成稳定的财政资金引导与支持,提高行业高校、科研人员、企业等不同市场主体参与科技创新与研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优化和落实科研人员的评价机制,对行业高校和科研人员在行业技术创新研发中的贡献给予充分合理的评价,保障科研人才的智力投入和知识产权产出。

二是完善产教融合的科技创新机制,强化合作创新平台的建设和成果共享。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落实奖金、荣誉、收入分配等多种激励政策,引导行业高校科研人员根据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加大科研创新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应用前景广阔、企业急需的创新成果,并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实现共享。另一方面,重视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通过搭建创新平台或创新联合体,实现多学科、多主体、多部门、多区域的交流与协作,切实推进新兴技术创新研发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依托产教融合共生模式,强化专精特新人才培养。一流学科建设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行业发展的滋养,行业创新与技术升级离不开一流人才的培育与反哺。在推动产教融合发展中应解决好共生发展机制,发挥好各自优势和资源禀赋,推动专精特新高层次一流人才的培养。一是重视产业和学科领军人才、战略科学家和优秀创新团队的联合引育,让高层次学科人才有肥沃的产业土壤滋润,让产业技术难题攻关有高层次学科人才的支持。

二是重视借助产教融合平台,加强人才资源共享共建,培育专精特新后备军和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成为支持落实“四个服务”的人才蓄水池。

三是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建立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自我提升与委托培养相结合的专精特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学科人才及产业人才的整体素质与业务水平。(陈庭强)

(作者系南京工业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
关键词:

为你推荐